古代民间故事300篇

秀才、道士与农夫(民间故事)(秀才农夫道长三个人物编写个故事)

“年年赶考,年年落榜。”秀才拿着茶杯,以茶代酒连喝三杯,坐在茶桌对面的农夫看着秀才深有同感“年年种粮,年年没有好收成,朝廷征粮,妻离子散,现在也就剩下这茶钱了,喝完这壶茶就别了这世间!”农夫话音刚落一个破破烂烂的穷道士走进茶馆坐在了秀才与农夫的身旁“二位不介意给口茶喝吧?”秀才和农夫看了看道士,农夫道:“喝吧,也算在这世间的最后一件善事吧!”秀才终于听不下去 …

故事:古代民间故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故事视频)

登州古城村李甲,本来也是个本分之人,在佐山寺当佣工。佐山寺里的和尚大多心术不正,李甲置身其中后来竟也变得为非作歹起来。李甲虽然只是个佣工,但跟着寺内的坏和尚狼狈为奸,一年下来却也赚得不少横财。李甲的妻子吴氏,样貌姣好但却行为不端,是个水性杨花之人。李甲惧怕妻子,因而就任由她胡来。佐山寺的香火非常旺盛,一年下来不比山下某大地主家收成少。某一年,佐山寺的方丈突然 …

古代志怪故事精选:《段医》,《鸟衣》,《白鸟报恩》,《橘树》

《段医》:段医,字符章,是古代广汉新都人,精学易经,擅长以风候卜测推算。当时有一个书生向他拜师学艺,学了几年,自以为学术有成,掌握了精髓,于是告辞回乡。临走时,段医送给他一付膏药,并把一封简信封在竹筒里,说道:“遇到紧急事情,打开看。”书生到葭萌时,与一个官吏争渡船过河,起了冲突,撕打中,官吏打破了书生仆从的头。书生打开了竹筒,看到简信上写着:“到葭萌,与吏 …

民间故事:夜叉、巨牛怪和三头人(民间故事:夜叉,巨牛怪和三头人打架)

以下故事,出自清代徐昆志怪笔记小说《柳崖外编》,翻译时稍有改动。吴三桂作乱的时候,他手下有一文一武两大牛人,一个叫马宝(或者马三宝),乃是武将,悍勇异常,堪称吴三桂麾下第一猛将;一个是文臣,足智多谋,人们把他比喻为诸葛亮,都叫他小武侯。吴三桂死后,其部下还有不少,清军主帅要清理其余部,但没有好办法。有人献计给主帅,说:此时,我们已经全方位胜了,但是要想剿灭余 …

民间故事:书生和尼姑(民间故事书生娶了仙女为妻)

古时候白龙镇青峰山,山上有座寺庙,虽说规模不大,但香火向来旺盛,在当地有些名气。有天,一个和尚刚大院寺庙大门,准备下山挑水喝。只见,一个年轻书生急忙跑来,说要面见方丈。和尚一听,猜测书生有事相求,便领着书生前往后山。随后,书生向方丈道出实情。话说书生叫李彪,曾中过秀才,颇有几分才华,而且相貌英俊,追求者众多。原来一个月前,李彪的母亲王氏,不幸染上怪病。李彪请 …

民间故事:魅人母鸡精(故事会民间故事大全)

在明代苏州城的东北娄门外,有一人叫陈元善,家里很有钱,所以他从生下来,就不用为以后要做什么而烦恼。他爱读书,但不是读四书五经,也不是读佛经,更不是读兵书兵法,而是道家经典。陈元善读道家经典书籍,不是为了学习老庄之道,而是要成为道人,学习道法,以此修仙长生不老。从十几岁到三十岁,十几年来,陈元善看了不下于一百本道家典籍,也拜过三个道士做师父,不过,他主要还是自 …

梦的故事,古代民间故事(梦的经典故事)

   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 …

民间故事:书生赶考遇狼,入古庙失了童子身,娶娇妻万鼠吃宴

古时候,巩昌府有一个叫徐墨的书生,他生于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从小不知道母亲长啥样,由父亲含辛茹苦拉扯大。后来略微懂些事时,才从邻居大婶口里听说,他出生不到三个月,母亲就跟着一个唱戏的跑了,他无法理解母亲为何会这样做,心肠为何这样狠。徐墨的父亲不说,他也不敢在父亲面前问起母亲的事。幸好徐墨聪明懂事,从小喜欢读书,徐父对这个儿子很满意。徐父对自己科举已不抱什么希 …

民间故事:商人与少女私定终身,一年后,神仙把他阉了

以下故事,出自清代乐钧志怪笔记小说《耳食录》,翻译时稍有改动。文中插画来源网络,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删除。临川(今江西抚州)有一位商人,叫吴甲,一开始跟随父亲做生意,后来父亲年纪大了,本事都教给吴甲了,于是吴甲开始单干。几年来,吴甲一直在贵州做生意。在贵州,吴甲认识了一位合作伙伴,叫李牧良,李牧良年纪大,跟吴甲父亲是一个年纪的人。李牧良对吴甲照顾挺多,吴甲也感 …

民间故事:剑侠老僧(古代剑侠故事)

以下故事,出自清代王韬笔记小说《遁窟谰言》,翻译时稍有改动。保定有一人,叫卫文庄,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少年时代,卫文庄非常聪明,说是神童也不为过,因为他记性特别好,三岁时就把五经之书都背下来了,父亲和老师因此对他有很高的期望。后来,老师教他帖括(唐代举子把经书里难记的句子编成歌诀,以便诵读,称为帖括,也比喻为迂腐不切实际的言论或者文章),让他仿着写文章,卫文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