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7年(贞观元年),二十六岁的玄奘,向西而行,历经十八个寒暑,于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大师遍经磨难。终将佛经带回长安。 玄奘取经的故事便脱胎于此,流传于世,并将民间神话故事与取经故事进行串联。后来经过唐、宋、元、明几百年的演绎和改编。 公元1592年(万历二十年),世德堂本《西游记》刊印发行,也是至今流传最广的版本。 这是《少年读西游》一书中,作者对小说《西游记》来历的考究。还远不止于此,李天飞老师在书中以取经人、天宫、人间、地府、妖界等七大板块进行分类,总结归纳了数年来的研究心得,提出并回答了有趣又发人深思的问题,菩提祖师,为什么要和孙悟空断绝关系?沙和尚挑的行李里都有些什么? 书中第一个问题就是,须菩提祖师为什么和孙悟空断绝关系?石猴来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师于菩提老祖,赐名悟空,习得72般变化和筋斗云,因于师兄前炫耀,被迫离开师门,从此与师门再无半点瓜葛。 针对这个问题作者的解读视角就很独特,通过对国内外英雄故事的主角进行比较,最终得出结论,“英雄故事的模式,决定了必须让保护者退场,只有保护者退场,主角的性格才能独立。” 这是因为故事叙述需要,也省去讲故事的麻烦。 在考虑问题时,从多个角度发散思维,并旁征博引,引发思考,不禁让人有峰回路转的感觉。 同时还作者还很细心,在讲到悟空被压五行山时,特别提醒大家注意原著用词:如来佛压孙悟空不是狠狠一压,而是“轻轻把他压住”,说这是《西游记》中写得最好的一句。 “他并不是真把孙悟空当敌人、当恶魔,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没完没了的小孩子。讲道理讲不通怎么办呢?那只能先控制他一会,让他别乱闹了。”寥寥数语,把如来悲天悯人的情怀诠释得淋漓尽致。细节处是满满的感动,让人感慨颇多。 生活中,上到百岁老人,下至学前儿童,都被大圣嫉恶如仇,敢于反抗的精神所吸引。为何这只猴子有如此的魅力,在书中给出了答案“任何神话故事,都是真实人世间的投影。透过神话,你如果能看到真实的人间,那就说明你读懂了。” 《西游记》流传演变的几百年中,包含了底层百姓的心声和希冀,也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弗洛伊德同样认为,未能满足的愿望是产生幻想的动力。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并且使令人不满意的现实好转。 就这样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应运而生,留给后人太多的遐想和思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少年读西游》这本书是李天飞老师,写给少年的名著解读,严谨又不失温和,因为,任何名著对我们来说,都应该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西游记#
这个神话故事耳熟能详 不过你真的读懂了吗?
原文链接:这个神话故事耳熟能详 不过你真的读懂了吗?,转发请注明来源!
「这个神话故事耳熟能详 不过你真的读懂了吗?」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