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人物篇丨苗绣传承人刘秀发:把苗绣文化传承下去、保护好

破线绣的绣法比较独特,它是刺绣技艺的一种,当属于平绣。破线绣与其他刺绣技艺的区别在于将彩色的丝线破分成四股至八股不等,再以平绣的针法进行刺绣……”当与笔者聊起苗绣技法时,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县级苗绣非遗传承人刘秀发娓娓道来。

刘秀发从12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苗绣技艺,从小就迷恋于蝴蝶妈妈的故事,对苗族神话故事耳濡目染,对苗绣纷繁复杂的图案绘画较有天赋,在一针一线间能绘出不同风格的纹路和图案,刺出美丽的绣片。

刘秀发从小就励志成为一名“多面手”的绣娘,为了提高自己的苗绣技艺,她经常向老一辈绣娘们请教刺绣技巧,询问苗绣种类……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苗绣技艺得到了提升。由于苗绣产品大多停留在自给自足或者陈列观光层面,会刺绣但不挣钱的现实问题摆在了刘秀发面前,她不得不放下手中的针线活,跟随打工潮,外出务工。

即便如此,她从未放下对刺绣这份执念,在工作之余,也会练习刺绣技艺,思考着苗绣未来的发展。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秀发得知寨子的老乡在北京做苗绣和银饰生意,而且苗绣卖得出好价钱。此时的她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经过一宿的思考后,决定将自己做好的苗族服饰产品打包好“北漂”做生意。

到了北京后,没过多久,刘秀发带到北京的苗族服饰被买空。回到住处,她意识到了苗族服饰以及苗绣的价值。刘秀发返乡进货,带着沉甸甸的苗绣产品再赴北京。有了丰厚的回报,她底气更足了,加之对苗绣的热爱和儿时的梦想,由此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刘秀发带着几年的北漂生活的积蓄回乡办起了厂,做起了苗绣生意。

“没有政府的帮扶,我这生意是做不起来的,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好好地干,还要带更多的人一起干……”回乡后的刘秀发,创业初期并不顺利,带一帮妇女同胞经历一段艰难的岁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地小微企业政策扶持下,在大家的坚持下,刺绣厂逐渐步入正轨。刘秀发带领多名绣娘与她一起成立合作社。她还鼓励一些没有刺绣基础家庭妇女参与进来,免费为她们作刺绣培训。培训结束后,将订单任务发包给这些妇女来做,完成订单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并支付给她们工资。

“只要她们肯学,我会继续教她们。”谈起未来打算,刘秀发信心满满“不管怎么样,我要把苗绣绣好,把产品质量搞上去,让更多的人买我的苗绣。”

刘秀发的刺绣加工厂生意日益红火后,看到政府组织的电商培训消息,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她,又有了新的想法。刘秀发鼓励女儿张丽萍参加县里面组织的小微企业电商从业人员培训。

“互联网+非遗”模式,让刘秀发切身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魅力,发展产业的思路也拓宽了。在女儿的帮忙打理下,刘秀发的订单应接不暇,刺绣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有了互联网+,我可以在网上帮母亲卖货了,这样一来方便了我们,也方便了客户。”张丽萍说。

从1999年起,刘秀发空闲的时间,就会穿梭于全国各地的苗乡苗寨间,收集苗绣。她还曾带着作品远赴法国、匈牙利、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展出交流。“对于我来说,投身苗绣产业除了改善生活条件外,更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产业发展好了,能把苗绣这个传统文化传承好下去、守护好。”刘秀发作为苗绣文化的传播者,正以她的方式,带着苗绣和苗族故事走出大山,走出国门。(姜学维)

来源: 台江县融媒体中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锦绣黔东南?人物篇丨苗绣传承人刘秀发:把苗绣文化传承下去、保护好」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