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人对待美女的态度”系列之一——哲学理论铺垫


“任何别的民族都没有像希腊人那样使美享受如此的荣誉。因此,在希腊人那里,凡是可以提高美的东西没有一点被隐藏起来,艺术家天天耳闻目见,美甚至成为一种功勋。”

——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


对于“美”,古希腊人所追求的不是这个东西“美”、那个东西“美”;或者这个人“美”、那个人“美”……


他们追求的是超越这些具体的美之外、之上的那个“美本身”。


因为在他们看来,眼睛所看到的可感世界中的所谓“美的东西”或“美的人”,并不能达到“美”的真正的完美状态,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矛盾的、有缺憾的。简单说来,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与之相比,“美本身”绝对完美,没有任何缺憾。现实中“美的东西”、“美的人”之所以“美”,因为他们都“分有”了“美本身”;而现实中“美的东西”、“美的人”又不是绝对完美,恰恰又是因为他们只是“分有”、而不是“全部占有”“美本身”。


换个例子,“锤子”之所以是“锤子”,因为任何一把锤子(不管它多么糟糕)里面都包含了“锤子本身”,否则便不能称之为“锤子”。哪怕你手边没有锤子,而你又需要把一颗钉子砸下去,这时,你拿起了一块石头、一根木头,甚至拿起了你的手机,然后用它把钉子砸了下去。在这里,“石头”、“木头”、“手机”所发挥的便是锤子的功能,那此时的它们就是一把锤子,“锤子本身”也就包含在它们之中。

其他事物同理……


那么,这里的“美本身”、“锤子本身”或其他任何东西的“本身”是什么?

用巴门尼德的说法,叫“存在”;用柏拉图的说法,就是“理念”。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美的理念”使美的东西成之为美,“锤子的理念”使锤子成之为锤子。即,任何事物都包含使它成为它自己的那个东西。


换句话也可以这样说:“美的理念”就是美的东西的真理,“锤子的理念”就是锤子的真理。


世间所有美的东西都消失了,“美的理念”不会消失。依据它,人仍能制造出美的东西;世间所有的锤子都消失了,“锤子的理念”不会消失。依据它,人仍能制造出锤子。


这就像,即使现实世界中形形色色的形状都消失了,但作为几何学的形状和定理是永恒的。



于是,根据柏拉图的理论或者不如说根据西方哲学的理论(怀特海说,西方两千年的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而已。),也就有了两个世界: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


1.可感世界——其中所有的东西都有缺憾且变化无常——所以我们虽然可以感觉它但不能确切地知道它——一句话,它可感而不可知;

2.理念世界——其中所有的东西都是完美的且永恒不变——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它但不能感觉它——一句话,它可知而不可感。

即,第一个世界是感觉的对象,第二个世界是思想的对象。


比如:作为三角形的具体事物,它是可感的;作为一般的三角形本身,它是可知的。前者生灭变化,后者永恒存在,而且是完美的,它只能在思想中把握。


回到前面的例子:

“美的理念”使美的东西成之为美,“锤子的理念”使锤子成之为锤子;或者说,“美的理念”就是美的东西的真理,“锤子的理念”就是锤子的真理。


于是,尽管这个东西已经很美了,但我们并不满足,会尽量把它做得更美;美的人已经很美了,但他(她)仍然要梳妆打扮,甚至美容整形。我们做出来的锤子已经很完美了,但人类并不满足,会尽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其改进。



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在追求“美的理念”、“锤子的理念”。这些理念就是在前面引导具体的美的东西、具体的锤子所追求的真理。但它也仅仅起引导作用,因为现实的东西只能无限地接近、却永远达不到理念的目标。即,再美的东西、再美的人也只能无限地逼近“美本身”,而不可能成为“美本身”。所以我们才说“只有更美、没有最美!”


正是在这一观念的作用下,与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不同,西方人骨子里就是要改造世界,以使其不断地趋向所谓的完美。

这也是西方科学技术思维的思想史根源。


有了这一理论铺垫,我们才能理解在古希腊人的眼里为什么美是一种理想,是一种引导着希腊人生活的神圣的、不可企及的典范。

有了这一理论铺垫,下面的文章就可以谈一下在现实生活中古希腊人是怎么看待美女的以及美女在古希腊的超常规待遇。


未完待续……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古希腊人对待美女的态度”系列之一——哲学理论铺垫」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