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王尔德,安徒生童话中的爱情与死亡略显“肤浅”

“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小王子》《哈利波特》的畅销,反映了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位不想长大的彼得潘。可惜没有人能够逃脱得了时间,在不断走向成人化的过程中,阅读童话给了我们一个回归童年的机会。在童话中,万物皆有“灵”,小草会倾听,动物会说话,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

然而认为童话只有简单美好的一面是我们对安徒生式童话的固化印象,其实童话也有暗黑的一面。比如说下面这首英国的童谣就改编自当时真实发生的杀人案件。

“莉琪波登拿起斧头,劈了妈妈四十下;当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又砍了爸爸四十一下。”

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格林童话也是经过了美化后的版本。比如《睡美人》的故事王子其实是位恋尸癖,而《灰姑娘》里的王子则是恋足癖。知道真相的我实在是毁三观。可见看多了美丽的公主与王子在一起的梦幻童话,人都开始变得浅薄了起来。


安徒生童话世界里的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传统童话观,已经不再适用于成年人了,而王尔德华丽的语言,古希腊式的意象与童话体裁完美结合,使得他的童话深受成年人的喜欢。

两人对于童话都很有野心,造梦的同时也不忘书写那些严肃且恒久的话题,比如说死亡与爱情。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解析一下,安徒生到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死亡与爱情有何不同,于我们今天的读者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自卑的安徒生终身未娶,自恋的王尔德是位双性恋者,爱情到底是等价对换,还是爱就是爱本身。

众所周知,安徒生的童年生活是贫苦的,父亲是位擦鞋匠,母亲是佣人,当过学徒,大学是靠稿费维持生活的。最主要的是他一直认为自己长得很丑,家里又穷,这无法逃脱得自卑心理,让他终生未婚!在自传中他甚至提到:

“对超过20岁的女孩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厌恶感,和她们在一起,我真的会发抖”。

也许是恋爱经历太少了,导致我们读爱徒生的童话会发现他的作品中大多都描写的是一些纯洁,美丽又善良的少女形象。不过相对于传统童话的王子配公主现象,安徒生试图在《海的女儿》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爱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

小美人鱼爱上了王子,为了王子她宁愿忍受每天普通在刀尖上行走的痛苦,失去自己宝贵的声音,最后化成海上的泡沫。就当我们为这份爱情歌颂时,安徒生却告诉读者,小美人鱼爱的不是王子,因为它向往着人类的灵魂。

在《豌豆上的公主》中这一等价交换式的爱情表现得更为明显,王子娶妻子的条件是要一位真正的公主,除此之外别无他求。可见这里面没有任何感情成分的存在,更别提所谓的爱情了。

在安徒生的童话中,爱情以婚姻为结果,他在告诉孩子们一个讯息,爱情就是找一个旗鼓相当的人然后结婚,至于中间的恋爱过程根本就不重要。这也让我怀疑,他是否是在童话中满足自己终生未婚的私心。


和安徒生相比,王尔德就较为幸运了,身为一个唯美主义者,他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艺术。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杰出的艺术家,出身于上层家庭给了他“自恋”的底气。他的母亲教导他:

“撒谎—讲述美而不真实的故事,乃是艺术的真正的目的。”

这一理念直接影响了王尔德成为了唯美主义的践行者。王尔德是位双性恋者,与女性康斯坦斯?劳埃德结婚后,生有两个儿子,在此期间他也是位好父亲。可是他还有一位长得非常帅气的同性恋人,王尔德亲切的称他为波西,波西实在不是一位称职的爱人,关于这点可以去看王尔德在狱中写给波西的的书信集《自深深处》。

也许是受过情伤,王尔德对于爱情的理解比安徒生更为的深刻,在他的笔下,爱情从来不需要条件,爱就是爱,为了爱他可以放弃一切,在他的童话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一种不求回报,奋不顾身的献祭式爱情。

在《快乐王子》中,燕子舍弃到南方过冬的机会,帮王子实现一个个心愿,充当王子的眼睛,在它快被冻死之前,王子希望得到燕子的一个吻,并且告诉燕子:他爱它。在《夜莺与玫瑰》中,夜莺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一朵玫瑰希冀青年能成为一位真正的恋人。燕子和王子,夜莺与青年,他和波西,故事与生活的相互呼应,让读者开始思考爱情的真谛。

也许正如夜莺所说的:

“爱情当然是奇妙的东西。它比绿宝石更宝贵,也比美丽的蛋白石更受人珍视。用珍珠和石榴石也买不到它,再说它也不在市场上出售。你不能从商人那里把它买来,也不能在天平上用黄金来衡量它的价值。”

燕子和王子,夜莺与青年,他和波西,故事与生活的相互呼应,王尔德无论是在生活还是作品中都始终践行着自己的唯美主义理念,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于是阅读王尔德,我们开始思考爱情的真谛。

无论我们承不承认童话中的爱情观在悄无声息的塑造我们的生活,那么你是选择传统的等价互换式爱情,还是去爱爱情本身?于我而言,我想王尔德的爱情观更加让人激动人心。太过理性的世界里,追逐一份纯粹的爱情是我们最后的冲动。


二:死亡不应该被意义所粉饰,诚实面对死亡之荒诞,方能寻求生命之解脱

谈起死亡的话题,我就想起了“黑人抬棺”这个梗:

“黑哥一笑,生死难料,棺材一抬,世间白来。”

这个视频引起的争议背后就在于国人截然不同的生死观。加纳人在葬礼上欢脱的表现是因为他们认为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代表着新的开始。而在我们看来以一种严肃的悲伤的氛围去祭奠死者才能表达出这最后的尊重与真诚的爱意。

在安徒生与王尔德的童话中我们也能看到关于死亡的这一话题的探讨。小美人鱼化为泡沫,受到上帝垂怜的小美人鱼,成为了像天使一样的存在,饥寒交迫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带着微笑前往上帝的花园。

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死亡被描写的极其的柔软,只要你生前善良,死后就会通往一个幸福的世界。死亡更像是一种解脱。这个认知颇具宗教色彩,它赋予死亡以永生的概念。

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认知也得到了提升,这种说法显然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是行不通的了。于是在王尔德的童话中我们读到了那个为朋友献出生命的小汉斯,对朋友忠诚无比,有求必应的小汉斯的死在读者看来是颇具讽刺意味的。在《星孩》中,他继续给星孩安排了悲剧性的命运,通过了上帝的考验成为高尚的星王后,却因受磨练太多而早早去世,接替他的统治者却非常的坏,星海一切的努力,存在的美好在死亡的到来一切都破灭了。这一切显得多么的让人荒诞而可笑。

当安徒生童话习惯用温情的笔调与幸福来降低死亡的悲剧性时,王尔德放大了这种悲剧并且对死亡提出了质疑。通过描写善良的小汉斯与星王的死,他成功的展示了死亡荒诞性的一面,而这份荒诞是沉重的,他让我们直面生命之脆弱,不再沉溺于死后的世界来安慰现世的生活,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方能更加充分的珍惜生命。


最后:无论是安徒生亦或是王尔德他们都假借童话之名,为我们书写了自己的爱情观与死亡观。安徒生童话中的爱情与死亡都有一定的功利性,爱情是有条件的,死亡是有意义的,而王尔德更执着于展示爱情与死亡的本质,人类太喜欢追寻意义与实用性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丧失了许多的乐趣,渐渐的迷失了自己。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王尔德童话中关于死亡与爱情的描写比安徒生的深刻,在阅读王尔德的童话中,我终于明白很多事情本就无解,只需要在追寻答案的路上尽情的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在纯粹中感受到生命绽放的美丽。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比起王尔德,安徒生童话中的爱情与死亡略显“肤浅”」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