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中的“龙”到底正不正经(天龙八部大龙是什么)

天龙八部这个词汇熟悉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是金庸先生所创作的小说和其繁衍出的一些影视剧或者游戏,但今天咱要说的是它的另一含义,佛教术语

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是佛教中八种神道生物,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又以“天众”和“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统称“天龙八部”,抛去其他众不说,单说“龙”,就是咱印象中的中国龙吗?

中国龙形象

佛教天龙八部里的龙,当然不可能是咱中国龙了。佛教里的龙源自印度,称为那迦(Naga)。那迦是印度神话中的蛇神,常见的外型为巨大的蛇却有一个或是七个头。根据印度神话记载,那迦长身无足,能在大海与其他水域或是地下称王为尊,学者研究其原型可能是一种在南亚次大陆的蟒蛇。在印度,那伽被视为有灵性的生物,是泉水、井水和河流的保护神。那迦与中国龙相似,同样都能够造雨为人们带来丰收,但他们还会带来洪水与干旱等灾难,那迦崇拜在印度南方地区相当盛行。

那迦形象

印度的古吠陀(Veda)神话中也有记载那迦的故事。于吠陀时期掌管天空、海洋、法规与阴间的神婆罗那(Varuna),被认为是那迦之王,可惜随着印度人民信仰的转变,婆罗那的许多神性都一一被分给其他印度众神,最后下降成为单纯的水神与溺水者的守护神。另一则与那迦有密切关联的神话,就是相当知名的印度创世神话-搅拌乳海。当时天神与阿修罗为了得到不死甘露,难得一同合作奋力搅拌乳海,祂们用曼陀罗山做为搅棒,用那迦之王婆苏吉(Vasuki,佛教八大龙王之一)当作绞绳。另外,印度三相神之一的毗湿奴(Visnu)的忠实伙伴,是个拥有千颗蛇头的那迦王舍沙(Sesa,佛教八大龙王首领),在印度经常能够看到毗湿奴与舍沙一同出现的画作与雕像。

传说中也保护过佛祖,根据古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未成佛祖前,有一日曾在湖边的菩提树下进行禅修,而魔罗为了打断佛祖的修行施放了法术,一时间天地之中忽然狂风暴雨不断环境变得非常恶劣,而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神有见魔罗如此行为,便立即派了他的七龙王(蛇神)下凡保护佛陀。龙王为了保护佛陀禅修,不仅与魔罗斗法,同时于佛祖身旁形成一道七彩保护伞,帮佛祖遮风挡雨令佛陀得以继续禅修。

也有传说当时魔罗前来危害佛祖时,佛祖身后出现七龙神像,其威不可犯吓退了来犯的魔罗。

那伽护佛

随着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佛教为了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本土化,于是多把那迦翻译成“龙",在佛经《智度论》中有载:“那迦,秦(指当时的中国)言龙”。这是因为那迦与中国龙类似,都有变幻莫测、升天潜水与兴云布雨的能力。并将Nagaraja翻译成“龙王",这就是佛教八大龙王的由来。这些又与中国传统的龙神崇拜、水神信仰相结合,成为中国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四海龙王。道教书籍《云笈七签》里有载:“东海神阿明、西海神祝良、南海神巨乘、北海神禺强。"到了唐宋,因为民间求雨需求旺盛,民众把有水之处都视为龙王辖区,四海王也就被传为四海龙王,官方以此册封为东海广德王、南海广利王、西海广润王、北海广泽王。后来的一些神话小说《西游记》与《封神演义》等当中所出现的东海龙王等龙王角色,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龙王,而是来自印度佛教的那迦。

我国关于龙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龙形象出现于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1994年,在距今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中发现了一具大型石堆塑龙,身长约19.7米,宽约1.8-2米,由一些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而成。

中国龙的原型有众多说法,有主张是源自蛇、鳄等动物,还有认为是源自闪电、龙卷风等天气自然现象。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对“龙"的解释是:“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道出龙多变的外型。这些想象让龙的形象越来越丰富,也易于变化。漫长的时间下来,龙身上出现越来越多其他动物的特征,神圣性增强逐渐成为帝王的象征。

由此可见,自从佛教传入兴盛之后,中国的龙形象就被那迦带偏了,本该在神话中成为主角,却成了神话中的配角,天龙八部中的“龙”真不正经,而且我们现在认识中的龙形象也是不正经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天龙八部中的“龙”到底正不正经(天龙八部大龙是什么)」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