舶来的中国神话之猪八戒和瓦拉哈(alan猪八戒)

猪八戒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家喻户晓的二师兄,他曾是天庭中主管天河的天蓬大元帅,因为酒后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间,错投猪胎,后又受到观音点化,在高老庄被降服,跟随唐僧一路西行取经。

在名著中的猪八戒以好吃懒做贪财好色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实际上,猪八戒并不是中国的“原创”神,猪八戒的真身,其实是由印度神话中毗湿奴的第三次化身野猪瓦拉哈所舶来的。

那为何说猪八戒的原型是毗湿奴的化身野猪瓦拉哈?且看二者的比较分析。

一、二者的形象

原著中的猪八戒形象并不像众多影视剧作品中的家猪形象,在原著中是这样描写猪八戒的,“黑脸短毛,长喙大耳”( 《西游记》第十八回) 、“嘴脸像一个野猪模样”( 《西游记》第十九回),所以在原著中猪八戒其实是黑野猪成精的形象,与影视剧中肉色的家猪形象大相径庭。

而印度神话中的野猪瓦拉哈是毗湿奴的第三次化身,印度神话中,当妖魔希罗尼亚克夏把大地拖进大海,毗湿奴为了拯救大地,便化身为一头野猪,潜入海底,与希罗尼亚克夏搏斗千年之久,最终将妖魔杀死,将大地女神昔弥解救出来。

瓦拉哈的雕像显示他不是纯粹一头猪的形象,而是“猪头人身”的形象。印度人对猪的认知和情感是基于森林里野猪的凶猛形象,而不是家猪懒惰不洁的形象。印度人认为,在古代的森林里,野猪比狮子还凶猛,野猪曾因为勇猛而被崇拜。而毗湿奴化身的瓦拉哈,也正是一个“猪头人身”的黑野猪。

瓦拉哈是“猪头人身”的黑野猪形象,《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也是“猪头人身”的黑野猪,它与瓦拉哈的造型完全是一模一样的,显然它的原型就是瓦拉哈。

二、二者的身份相似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被贬前曾是主管天河的天蓬元帅,而瓦拉哈则是印度神话中力大无比、将大地从海底拯救上来的水神。

在印度神话中,瓦拉哈将大地女神从海底中拯救出来,是“英雄救美”,但瓦拉哈并不好色。猪八戒之好色,或许源自毗罗陀。当毗罗陀被罗摩的箭射中后,他曾说过一番忏悔的话: “……我曾迷恋过天女兰跋……”

这一点与天蓬元帅暗恋并调戏嫦娥“重责两千锤,贬出天关”,较为相似。

三、印度神话曾深刻影响了中国神话体系

陈寅恪说过:“自佛教流传中土后,印度神话故事亦随之输入“,鲁迅也认为: “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

现存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内,由斯坦因窃取的敦煌唐人绘图像《大摩里支菩萨图》中,绘制了大摩里支菩萨脚前有一只猪头人身,他双手架开,作奔走如飞状,造形活泼。有学者认为这就是猪八戒的最早雏形。

这幅图中的猪是“猪头人身”,显然受到印度神话中毗湿奴的化身瓦拉哈的形象影响,但在存在瓦拉哈形象遗留的同时,又有着后来猪八戒的部分形象特征,这也说明猪八戒的形象始于瓦拉哈,但也随着传播和再创作有了自身的中土文化特色。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舶来的中国神话之猪八戒和瓦拉哈(alan猪八戒)」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