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否真实存在过?探索东方神龙的起源(东方龙真的存在吗?)

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风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四象。这两段话来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与宋代画家董雨泽描述的,正是今天的主角龙的经典形象,但事实上,这只是他留存于世的冰山一角。东方神龙对于我等中华儿女来说,是一种超脱了幻想范畴的神兽,在时间与文化的催化下,它融合了复杂而多变的含义,想要抽丝剥茧,从历史的迷雾中探寻真相可不容易。所以我决定慢下脚步,谨慎前行,将内容细化并做成两大部分,前一半用来详细解说龙这种概念的含义,后一半则会给大家介绍各种龙的故事,比如青龙、黄龙。应龙等等。那么今天我们的主题就从两个问题开始,龙形象的出处究竟是什么?龙是否真实存在过?在内容开始之前,首先需要做一个说明,东方龙与西方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如今被混为一谈的原因要追溯到13世纪欧洲对中国文化的翻译与解读。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会直接用龙来称呼东方龙,而dragon则使用西方龙来称呼。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对于龙的崇拜至少已有8000年历史,所以说研究它其实就是对民族历史的追本溯源儿,考古发掘自然成了最佳手段。下面我们就借助谷物的线索来梳理一下龙形象的变迁,所谓相由心生,外形的改变可能就蕴含着起源的线索,数千年前的上古时期。龙的形象通常带有较为明显的动物演变痕迹,比如猪,熊、鳄鱼、蛇、牛等等。最有力的证据来自各地挖掘出来的玉龙。他们的身体通常呈现S状或环状,无四肢,头部有的像猪,有的像熊,有的则如同鳄鱼一般,还有的长有牛角。到了先秦时期,融化为龙纹,出现在了各种青铜器之上。由于当时的王朝十分重视宗教与巫术,所以这种带有龙纹的饰品常常被用在祭祀仪式之中,或者被佩戴在身上,起到祛灾辟邪的作用。也正是这个时期,龙开始作为统治阶级的象征出现。来到秦汉之后,帝王与龙的关系更为紧密,两者几乎可以直接划上等号。秦始皇有祖龙之说,而刘邦则宣称自己是游龙所生。至此,龙的形象水涨船高,变得威武雄壮起来,再加上技术与生产力的进步,龙纹装饰也越加细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龙形象通常都涨有翅膀就是所谓的应龙啊,一说到应龙,我们自然就会想起山海经这部旷世奇作被认为是于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被创作出来的,与友谊龙纹盛行的年代正好符合。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佛教盛行的时代,当时的文化大多都被其影响,龙同样如此。在印度神话中有一种怪物叫做,吶迦,身形似蛇,有剧毒,具有控水与行云布雨的能力。由于它的特性都与龙很相似,所以在进入中国后就被直接翻译成了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于是出现了掌控雨水智能的四海龙王。同样的例子还有伽罗与鲲鹏融合后诞生的金翅大鹏鸟。因为有了正经的神职以及雨水对于耕种的重要性,龙在民间的地位再次被拔高。如内容最初所说,宋朝之后,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等九似成了龙形象的标配,而从当时流传下来的各种图。画雕刻来看,这与我们如今所熟知的龙形象已经极为相似了。明清时,龙作为帝王的象征被推崇到了极致,而且代表便是五爪金龙。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五爪指的是一只爪子上有五根指头,而并非身上长了五个龙爪。在汉朝之前,龙爪结为三只,宋朝开始向四肢进化,元朝中后期首次出现了五爪,之后就被与统治者形象绑定。到了清朝,代表皇帝的龙多数为五爪,从没有历史记载的数千年前,到商、西周、战国、先秦,再到汉朝、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几乎所有时代都有用农庄是的相关器物被发掘出来,他们似猪似熊,有角五无,有意无意,有的纤细似蛇,有的粗壮如虎,总之形象是变幻莫测。这不禁让人联想,他们可能并非同源,只是后世的人们将其统合唯一称之为龙,这也导致龙的起源推测极其复杂多样。说实话,我在搜寻这方面资料时,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拥有无限结局的解谜游戏,到处都是线索,到处都是证据,但指向的论点却各不相同。最后我还是决定做个减法,挑选一些比较有看点的内容来做分享。首先是大家最为熟知的图腾起源说,之前我们讲到玉龙多为动物的形象,这说明龙最初可能是从一些上古人类所惧怕或崇拜的动物演变而来的,比如横冲直撞的野猪、满嘴利齿的鳄鱼、力大无穷的熊、不知疲倦任劳任怨的牛等等。而当这些动物被神化,被做成符号来进行崇拜时,图腾就诞生了。图腾起源说的代表人物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认为,曾有一个强大的部落将蛇作为图腾,而该部落通过战争吞并了一个又一个小部落,同时将对方的图腾特征兼并到自己的图腾之上,最终融合出了龙的形象。这个说法曾经风靡一时,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但事实上却有很多矛盾之处。首先,不论是从考古学还是历史学角度,都没有出现过关于以蛇为图腾的强大部落的记载。其次,在全世界范围内,虽然都有图腾崇拜的现象,但是几乎所有图腾都是现实存在的生物或者事物,而龙却是幻想生物。第三,图腾是氏族崇拜的对象,有时甚至会将自己定义为图腾的血脉传承,所以不可能损害或者侮辱图腾。但是在中国的神话中,龙被贬、被杀、被剥皮抽筋的描述可不少。还有第四,出于功能性而夸大其词。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写作于1942年前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们需要团结的力量与民族自豪感,而龙图腾如果能够作为民族标志出现,则正好能够起到这个作用。而且吞并部落、融合图腾的说法还能展现中华民族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特性。第二种起源推测是。浜传入说,这种说法最初来源于西方的一些学者,他们认为世间文明街有龙这种生物,是因为其起源地来自相同的地方,巴比伦或埃及。比如靳东神话中的龙母提亚马特,不但在外形上与东方神龙相似,而且都与水相关。不过,这种论点随着考古发掘与文化研究的深入,很快就不攻自破了。要知道,龙在这片土地上起码有8000年历史,以当时的生产力来说,地域的隔阂很难被打破。第三种起源推测认为龙是人们对大自然力量的拟化,如果对世界上的各种神话有所了解,你会发现世界各地都有对自然进行崇拜与拟化的情况。再没有科学认识的时期,人们无法解释某些强大而充满破坏力的自然现象,于是将其幻想化、拟人化,并将自身的敬畏与憧憬寄托其上,于是神话与传说便诞生了。拿龙来做例子的话,可能就是人们将云、雨、闪电、彩虹等自然现象拟化创造出了龙的形象,所以他身形似闪电,纤细修长,行踪如云,变化无常,而能力则是控制雨水。还有一个证据来自文字的演变,在甲骨文中,龙与彩虹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从图形上来看,很容易发现其实红就是一条拱起身体的双头龙。以上三种推测只是龙的起源学说的冰山一角,其他还有比如恐龙遗迹说、模糊集合说、神诉说等等篇幅关系这次就不展开了。不过还有一种推测无法一笔掠过,因为它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极高的热度,那就是龙其实是一种真实存在或者说曾经存在过的生物。这种论点的最直接证据来自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在周易中经常使用动物的神态习性来代表抽象的征兆,但除了龙之外,采用的都是现实中确实存在的动物,十二生肖同样如此。古人为何要将一种虚幻的生物与真实。动物相提并论呢?有中华第一龙之称蚌地磅速龙发掘于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指根据碳14测定,年代距今超过6600年。这条用蚌壳堆砌而成的龙所在之地是一处墓穴,他被置于墓穴主人东侧儿,西侧相对应的是一支用蚌壳堆积的虎。龙与虎这两种生物为何经常被一同提起,甚至是在6600年前?更为直接的证据还来自历史书籍左传中记载,龙是一种不那么神秘的动物,能被人豢养,甚至剁肉来吃。李记泽曰,龙以为畜,故于尾部。什么意思?是连龙都能养了,那水里的鱼更不会被今走了。似乎在当时,养龙还能促进渔业。除此之外,从古到今,所谓见龙的记载更是起码有百次以上,有说看到龙腾云驾雾出现在空中,有说遇见两条龙大打出手。还有说看到龙从天而降坠落于地的。考虑到古代有龙出世,预兆着帝王贤明,天下太平,所以不排除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上级谎报的可能性。不过,如果认为所有记载都没有真实性的话,未免有些武断了。把时间拉到近代,1934年与1944年分别出现了营口坠龙事件与松花江坠龙事件,前者死后腐烂为枯骨,并拍有照片,后者根据目击者的证言所说,被村民所救,并在雷雨之夜飞腾而去。说到这里,我已经举出了大量的例子,似乎都在证明龙确实有存在的可能,但这并非说明我的观点是确信这种神奇生物真实存在。因为有两个无法忽视的矛盾点,首先,龙没有翅膀就能飞,怎么解释?其次,行云布雨这种神力也没有科学根据。为了寻找答案,我花了两天时间阅读了马小新先生的著作,龙,一种未明的动物,他在。书中大胆推测,龙可能是一种原始两栖类生物,外形如蜥,能够通过吐水的方式跃入空中进行长距离移动,而且这种生物可能拥有极为发达的感知能力,所以哪里有他,哪里就会下雨,这正符合了龙行云布雨的神力。书中作者例举了大量古籍资料、历史记载,虽说不上言之凿凿,但确实给我打开了一种思路,龙可能并非真实存在,但我们也不该一味将其定性为封建迷信的产物。就如马小新引用赫胥黎的名言,古代的传说如果用现代科学去验证,大都会如梦一般频繁逝去。但奇怪的是,这种像梦一般的传说往往是一个半醒半睡的梦,预示着真实。帝王象征国家,象征每个中国人的象征,龙是如何完成这个转变的?从神兽到做起,再到位列仙班,龙这些年究竟经历了些什么?欢迎留言讨论。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龙是否真实存在过?探索东方神龙的起源(东方龙真的存在吗?)」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