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自然这个“超越之神”,并不会从制度和习惯的角度来审视人间。因为自然是拒绝雇佣劳动和奴隶体系,这种支配与被支配关系的,是非自然的。 自由和公平的两难境地,很长时间是被人类社会所思考着的。现在基本是作为一种社会“常识”被公众所熟知。 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智者阿尔西达马斯说过, 神赋予万人以自由之身,故自然从未把任何人当作奴隶 简单一句话就已经包含了自由和平等的主题,它们对人类社会自身如此重要,以致从古至今都是智者、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绕不开的领域。 近代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可以从古希腊的直接民主主义中,寻找自由和平等的无背反。 不过,古希腊雅典市民的自由,是建立在榨取寄居期间的奴隶、异邦人以及对其他城邦的统治基础上的。这种自由和平等,只是相对少数人而言,是通过对外掠夺来的财富再分配而实现的。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现今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却无法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 亚里士多德作为出生于被雅典城邦统治的“异邦”人,仍然得出如此的结论, 显然,有人天生即是自由人,有人天生即是奴隶。对于奴隶而言,被奴役不仅有好处而且是公正的 可以说,作为雅典特色哲学家的亚里士多德,同柏拉图一样,这种思想就是他们的“伦理学”。 雅典人有对“智慧之爱”的尊重,却无“对人之爱”,这也是源于雅典人对“技术之爱”的蔑视。 雅典人认为职业技术是奴隶、异邦人和下层民众的工作。亚里士多德, 哲学是闲暇之人之所为,所以它是高尚的 在这里的“闲暇之人”,指的就是有政治身份的雅典市民和贵族。而被西方人称为医圣的“异邦人”希波克拉底,在其誓词中却充分显示出“对人之爱”, 所如之家,不问其自由人与奴隶之别,不犯非正,惟行医道 这种从技术之爱到对人之爱的态度,是源于从自然的角度,而非从城邦、氏族、身份区别来看人的思考方式造成的。 同为希腊人,因城邦的人员组成结构以及生存方式的不同,却衍生出截然不同的社会伦理。 在中国的春秋时代,孔子妄图以“仁”重建已经摇摇欲坠的传统共同体时,老子说了句“大道即废仁义安在”直接进行“否定”。 对老子来说,人类那种自由平等无背反的状态已经不在了。之后所谋求建构的秩序,无非就是“血与土地”。 这是违背自然的,因此老子干脆直接否定了一切“人为”的制度和习惯,连孔子试图重建的氏族和共同体一并否定掉。可以说,自然哲学同时就是社会伦理哲学。 民主制中的平等实现,是通过对少数上层阶层的自由限制而实现的。 近代民主主义所具有的困难,就是无法超越自由和平等的背反。如果指向自由,则必会带来不平等。 毕竟社会的个体群体中,由于每个人天生的能力资质、所拥有的资源以及境遇不同,必然会产生财富的差异。 经济的不平等所带来的就是阶层的分化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这也是为何福利国家主义,试图通过财富再分配来谋求平等化。 同样地,指向平等就伴随着对自由的损害。现代人类社会就像钟摆一样,摇晃于自由和平等之间,缓慢前行。 那解决自由和公平背反的契机是什么?正如一些国外学者如柄谷行人所认为的,那就是由人类流动性所带来的平等。 伴随着定居化而形成的部族、氏族社会的扩大,必然会在内部形成严重的不平等和阶级分化。而移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之一。 当然这种移民所产生的流动性,是在不受母国和原共同体统治的情况下,才有实现自由和公平这一奇迹的可能性。流动性本身就是一种自由。 人类学家特斯达尔在其著作《新不平等起源论》中曾说过, 对流动狩猎采集民来说,由于其社会组织比较脆弱、集团容易分裂、又处于流动状态,所以那种超过成员们允许范围的剥削无法存在。假若出现那种状况,被剥削者就会离开这里前往别处,集团也就分裂了。 因此,集团的决定都要经过所有人同意。而在定居生活状态下,居民和集团的储备都呈现固定结构,给人们的自由移动带来困难。人们即使对集团抱有不不满,也无法轻易离开,于是剥削愈加严重。 老子的“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比氏族社会更早的流动的社会状态。 那种状态的流动性,才可能给人类带来自由和公平的契机。当然要产生这种流动性,并不是说要重新回到狩猎采集和游牧生活状态,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秩序”恢复。 老子出函谷关,本身就是一种移民行为,即是在实践流动性,也是在践行他自己的思想理念。 可以想象到,春秋时期,像老子这种流动民状态的个体并非个例,当他们在一个定居化的区域过分感受到不公和不自由时,他们选择了像他们先祖一样进行流动,来寻找自由和平等的契机。 老子出关时,华夏大地的“血与火”已现。对老子来说,已无实现其无为而治、不言而教的可能性。 老子的出走正是为了脱离共同体,否定氏族、部族社会,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民”。 后面道教徒为了将他作为创教始祖,把老子的这种移民行为“神秘化”,遮蔽了其后的流动性。但老子的无为思想本身就是已直接否定了宗教和巫术性的行为。1、古希腊人眼中的自由和平等
2、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由和平等的思考
3、近代民主主义所具有的困难
4、由流动性所带来的平等
老子和亚里士多德各自视野下的自由与公平(古代中国学前教育)
原文链接:老子和亚里士多德各自视野下的自由与公平(古代中国学前教育),转发请注明来源!
「老子和亚里士多德各自视野下的自由与公平(古代中国学前教育)」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