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天津春节的禁忌(天津春节的民俗、民情有哪些)

#春节有哪些奇特习俗#旧时天津春节的忌讳

G高伟

2022-01-26 23:00

春节是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年节,人们把来年许多美好的祈盼都寄托给过年的过程中,因此在除夕及春节中衍生出许多习俗和忌讳,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尽管新世纪的年轻人,早已摆脱了诸多“妈妈例儿”的羁绊,但提起过年的某些“忌讳”,还是有些与生俱来的“忌惮”。

民谚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是说除夕之夜是改年更岁之夜,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除夕》中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土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百姓把来年的美好愿望都寄托在“改年更岁”的这个时刻,岁与祟谐音,人们希望来年不再有“邪祟”搅扰美好的生活,于是在除夕时把“邪祟”踩在脚下的“踩岁”民俗,就饱含了对美好未来的全部寄托。除夕日在院子里撒一层芝麻秸,来往的人们踩在上面会将芝麻秸踩碎,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令人心情愉悦。碎与祟谐音,把芝麻秸踩碎意即把“邪祟”也踩到了脚下。家长还要鼓励孩子们在芝麻秸上来回奔跑,祈盼来年孩子们不生病,健康成长。这习俗表达了普通百姓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旧时,年前就有挑担到城里卖芝麻秸的农民,如今,再也没有这样的挑担了,此民俗也就消失了。

除夕夜的“忌讳”更多的是表现在语言和“忌人”上。从傍晚准备年夜饭开始,家中就开始“忌人”,即忌讳陌生人造访,尤其是小女孩进屋,被认为大不吉,左邻右舍熟悉之人也不可再相互串门。如今,人们“年夜饭”大都到饭店去吃了,素不相识的几百人欢聚在饭店大厅里,欢笑声喧,其乐融融。“忌人”之说,早扔到“爪哇国”去了。

除夕这一天,身上有土不可掸,扫地垃圾不可倒,堆在门后称“隔年土”,包饺子时不可数饺子,下饺子前须大声喊“吃饺子了”,打碎碗碟须大声喊“碎碎平安”,以破邪祟。出嫁的女儿不能看娘家的灯,赶紧回婆家过年,除夕和初一都不可动针线,怕瞎了婆婆眼。诸如“死”“穷”“没”“灭”等字都不能说,炉子里火快熄了,不可说“灭”,要说“添火了”。包饺子面没了得说“馅多了”,煮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了,得说“煮挣了”。新婚一年无子的夫妇,除夕夜要吃两个面粽子,不许用手拿着吃,必须用筷子夹着吃,意喻“快种子”。因此,除夕夜胡同里卖小吃的除了糖堆儿、糕干、糖沾子外,还有卖粽子的。过年老太太带过的绒花,包括聚宝盆、石榴花等,过年后要扔到当街,任人踩踏,不可留待来年,意即身上的病痛都被“花”带走了。这一切,其实的反映了人们趋吉避凶的朴素心理。

除夕年夜饭开始之前,全家要祭拜祖先,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留下的良好美德。饭后,孩子们成群结队到胡同里放鞭炮打灯笼,他们手拉手,忘情地唱着:“打灯笼,烤手喽,你不出来我走喽……”这样的情景随着全城大规模“平改”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能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传说除夕子时是“全神下界”的时刻,玉皇大帝将带领天庭三十六部、四时功曹下凡到民间视察民间善恶,此时各家都要“拜全神”“放鞭炮”迎接“全神下界”。民间传说小孩的眼睛最洁净,可以看见鬼神,每逢此时,各家都会把自家的孩子用各种借口叫回来,如“喝口水”“吃个橘子”“换件衣服”等,待过了子时再放孩子们出去,就是唯恐孩子们在外面冲撞了“天神”。

放完鞭炮,全家人要围在一起包饺子,要专门包一盘儿“素饺子”,祈盼来年“素素静静”祥和安宁。寅时,东方泛出“鱼肚白”,家家把煮出的第一锅饺子供奉给祖先,燃放鞭炮,恭送“全神回府”。

年节习俗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也反映了这个城市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活力。历史在发展,文明在进步,年节习俗也面临着“优胜略汰”的格局。一些习俗灭失了,一些习俗保留了,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不以人们的好恶决定的。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旧时天津春节的禁忌(天津春节的民俗、民情有哪些)」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