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商业帝国迦太基陨落记:狄多女王的诅咒,还是财富的毒刺?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史诗《埃涅阿斯纪》中,讲述了迦太基女王狄多与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的凄婉爱情故事。

特洛伊城陷落以后,埃涅阿斯一行人经历重重险阻,辗转来到迦太基人的领地。美丽的迦太基女王狄多不仅盛情款待,还主动邀请他们在此定居

然而,特洛伊战争背后的两股神界势力:维纳斯(也是埃涅阿斯的母亲)与天后赫拉,依然没有停止较量。赫拉认为,埃涅阿斯的命运是前往意大利,建立新的国度。但维纳斯对这一安排并不放心,在她看来,儿子与狄多女王成婚,共同管理迦太基可能是个更好的选择。

在维纳斯的操控下,狄多女王疯狂地迷恋上了埃涅阿斯,两人立下海誓山盟,幸福生活似乎垂手可得。可惜的是,没有人能够逃脱命运的主宰,无论是奥林匹斯山的诸神,还是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都不例外。看到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埃涅阿斯,神王宙斯大发雷霆,派出赫尔墨斯前往迦太基,提醒埃涅阿斯身上所背负的使命。

赫尔墨斯的一番话语,点醒了沉醉在温柔乡里的赫尔墨斯,他不顾狄多女王的苦苦哀求,继续踏上了前往意大利的旅程。看着爱人决绝离去的背影,狄多女王选择用一柄利剑结束自己的生命。埃涅阿斯虽为自己的轻率决定后悔不已,但他依然循着命运的指示,建起了罗马城。

在一些狄多与埃涅阿斯的故事版本中,狄多在临死前曾发出诅咒,让迦太基与罗马永远处于敌对状态。

狄多女王的诅咒,在几百年后变成了现实,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战争持续百余年。到了第三次布匿战争时,伴随着老加图振聋发聩的那句“迦太基必须灭亡”,迦太基城被彻底摧毁。

从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发展为具有“地中海女王”之称的繁荣商业国度,再到灰飞烟灭,迦太基的崛起与覆亡似乎正应了那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过去2000多年时间里,人们对迦太基衰亡原因的讨论也从未停止,有人认为是军事战略上的频频失误,以及内部纷争所致,也有一些观点聚焦在迦太基人的背信弃义、贪婪成性等“恶习”上。

日本学者森本哲郎在《迦太基启示录:海洋帝国的崛起与覆亡》一书中,则以“商业”和“财富”为关键词,系统梳理迦太基的发展历程、与希腊、罗马间的恩怨纠葛,并提出迦太基人对财富的狂热追逐,不仅深刻影响了其民族本性,还成为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

01 “海民”迦太基,与一个海洋贸易帝国的兴起

德国政治学家施密特在《陆地与海洋》一书中,将世界史的发展脉络解读为“巨鲸利维坦”与“怪兽比希莫特”间的战斗史,前者对应的是迦太基、希腊、葡萄牙等海上民族,后者则以罗马、拜占庭、蒙元等陆地国家为代表。

迦太基作为典型的“海民”,最初是推罗的腓尼基人出于贸易、安全的考虑,在北非建立起的数个殖民地之一。

从自然条件来看,迦太基城位于今天的突尼斯地区,虽说耕地面积狭小,但面对平静的地中海,拥有优良的港口资源,连绵起伏的黎巴嫩山脉则提供了丰富的木材,便于建造出海用的船只,因此,迦太基先天具备了开展海上贸易的优越条件。

在欧洲早期历史上,迦太基的母邦推罗向来以善于经商而闻名,由于本土农业资源不足,他们早早地就将目光转向浩瀚的海洋,寻找商业利润的空间。

腓尼基人的足迹遍布欧亚非地区,所涉及的贸易品种更是五花八门。埃及女王哈特谢普苏特陵墓的柱廊上,刻有迦太人贩运至埃及的货物名称:船只、香木、黑檀、象牙、狒狒,甚至还有仆人和小孩。《圣经》中,也有推罗王希兰运送黄金、檀香木与宝石,协助耶和华建造宫殿的故事。

迦太基人承袭了腓尼基人敏锐的商业头脑,随着中介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迦太基变得日益富庶繁华,在环地中海区域建立起多座殖民城市。后来,受到亚述帝国严苛统治、巴比伦攻击的冲击,曾经辉煌一时的推罗走向没落,而远在北非的迦太基却得以安然拓展海上商业版图,逐渐成长为地中海区域势力庞大的贸易帝国。

02 贪得无厌的恶棍?迦太基人“被污名化”背后

迦太基人敏锐的商业天赋、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以及务实勤勉的本能,共同将迦太基推上了一条崛起之路。不过,在他们的竞争对手古希腊人看来,迦太基人(以及腓尼基人)是一群“贪得无厌的恶棍”,是典型的拜金主义者,为了赚钱经常会使用诡诈的计谋。

在迦太基的建城传说中,女王狄多向北非的利比亚人提出,只需要购买手中牛皮大小的土地,得到应允后,她把牛皮剪成细长条,圈起了巨大的一片土地,也就是后来的迦太基城。古希腊人认为,这个“骗局”本身就显露出迦太基的狡猾和逐利本性。

荷马讲述的奥德修斯故事里,腓尼基人用花言巧语欺骗奥德修斯父亲宫里的女奴,还打着帮忙运送货物的名义,企图把他贩卖到利比亚做奴隶。

哲学家普鲁塔克更是声称,迦太基人对于金钱的狂热追逐,已经使他们忘记了生活中的其他事情,简直就像“为了搬运洗澡水的柴火,而弄得灰头土脸,到头来却不能洗澡”的驴子一样。

那么,迦太基人是否真的如同古希腊人所言,是一群钻到“钱眼”里的人吗?迦太基人热衷于商业固然是事实,但古希腊人的诟病之语中,也掺杂了其他因素。

一方面,希腊人和迦太基人同为“海民”,在商业利益上有诸多竞争之处。在战略要地西西里岛上,希腊和迦太基陆续建立各自的殖民城市,彼此间大大小小的冲突不断。这时,给对方冠上“个性阴险”“苛刻冷落”等名头,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另一方面,虽然一样热衷于追逐财富,但希腊人和迦太基人的价值观念截然不同。

希腊人赚钱的目的是为了享受生活,他们把商业利润用于建造竞技场、剧场、神庙等娱乐、宗教设施,人们经常聚在广场上谈论哲学与政治,与三五好友观看喜剧,对精神的追求要远超过物质和金钱。

(此处已添加小说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迦太基人生活的中心则只有“生意”,闲暇娱乐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更遑论思考人生意义等深奥的哲学命题。无论是迦太基城,还是新建的殖民地,更多是被迦太基人当作商业交易的基地,而不是像希腊人那样致力于精神和文化的培育。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迦太基人会在留下这样的“恶名”。在其后的欧洲历史上,还有另一个群体——犹太人,也遭遇了类似的困境,在宗教、文学中常常被刻画成贪婪小人的模样,不过,那就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03 当财富成为诅咒:迦太基民族性里的商业基因

史学家阿庇安说:“(迦太基)自建立以来,已经繁荣了七百年,过去曾经统治过这样多的土地、岛屿和海洋,有许多武器和舰队、战象和金钱,可以跟最强大的帝国相比……现在已完全毁灭而终结了。

迦太基人对于希腊人的指责有何反应,我们不得不知,但到了公元2、3世纪时,新兴的罗马成了它们最头疼的敌人。那个曾经与狄多女王有过一段缠绵情事,却最终将其抛弃的阿涅阿斯所创立的蕞尔小城罗马,此时已经进入了共和时代。罗马军团四处征伐,扩张领地,并开始与迦太基人争夺地中海霸权。

从公元前264年到前146年的100多年间,三次布匿战争使罗马称霸西地中海,而迦太基城则被夷为平地,民众在残酷的战争中或悲惨死去,或沦为奴隶,还被要求退居海岸线十公里外的内陆地区,与海洋彻底切断了联系。

这次“巨鲸利维坦”与“怪兽比希莫特”的战斗中,“陆地怪兽”罗马无疑占了上风。在《迦太基启示录》中,作者森田哲郎试着跳出从战争本身讨论迦太基覆亡的桎梏,转而从迦太基的民族本性入手,解读财富、民族性与迦太基命运间的复杂关系。

古罗马与迦太基,就其本质而言,一个是热衷于扩张领土的陆地农业之国,另一个是重商逐利的海上贸易之国,两者的冲突既是两种经济制度的对决,更深层次的则是双方民族特性的较量。

(此处已添加小说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迦太基人长期从事海上贸易的经历,不仅帮助他们积累起丰厚的资产,商人特有的金钱至上主义、谨慎保守态度、折中主义思想等,都深深蚀刻进了迦太基人的基因之中

在对待战争以及殖民地的态度上,不同于罗马人将被征服地区视为赋税、奴隶来源的做法,迦太基人的对外征伐更多是为了获取商业利益,对殖民地的管理相对松散。

政治制度方面,商人阶层拥有很强的话语权,在元老院、百人会议等机构中,与大农庄主贵族们平分秋色。亚里士多德一度盛赞,这一结合财富与道德双重标准的国家制度堪称“完美”,然而在战争期间,两派势力的内部矛盾却成为失败的直接导火索之一。

具体而言,迦太基人的“商业基因”对其民族命运的影响,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前后表现得最为显著。

先是汉尼拔带领庞大的军队、大象跨过埃布罗河、翻越比利牛斯山,与强大的罗马军团作战。但军事天才迦太基的决定,起初并未得到民众和元老们的支持,他们担心这样的远征耗资不菲,还可能干扰自己的正常贸易。等到汉尼拔不断获得胜利,不仅没有增加国民的负担,反而运回大量战利品时,质疑之声迅速平息,转为对汉尼拔的支持。

在战争前期,迦太基军队接连挫败罗马军团,本可以一鼓作气攻下罗马,但汉尼拔没有这么做,而是中途转向了亚得里亚海。这其中有希望尽早与迦太基取得联系、让疲惫的士兵得到休息等考虑,但迦太基人对征服的兴趣不高、和谨慎的性格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当战争持续了近十年,大西庇阿的罗马军团开始逆转战局时,迦太基元老院内部的鹰派与鸽派纷争再起,在和谈与战争之间左右摇摆。谈判破裂导致了惨烈的扎马大会战,最后以迦太基人败北、向罗马求和告终。

战败后的迦太基面临着支付巨额赔偿金、归还领地、运送奴隶到罗马等苛刻条款,但令罗马人始料未及的是,迦太基人在汉尼拔的带领下,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迦太基人的经商天性再次发挥作用,经济得以奇迹般的复苏。

原本要花50年支付的战争赔款,迦太基人竟主动提出要提前偿还。作为战败国的罗马,虽然获得了不少的战利品,但苦于长期征战的巨大军事开支,财政还一度出现赤字,只是维持着表面奢华罢了。

迦太基人的“触底反弹”,让罗马人心生恐惧,在老加图等人看来,迦太基和希腊文化是罗马面临的两大隐患,“迦太基威胁论”一时甚嚣尘上,催生了那句著名的“迦太基必须毁灭”,以及罗马军团发动的第三次布匿战争。

04 结语:金钱永不眠,但人不能只为金钱而活

森本哲郎在总结迦太基的兴衰史时说:以武力建国者,必灭于武力;以财富兴盛者,必亡于财富

财富、利益、贸易,围绕着金钱,迦太基人在北非一隅打造出强大的商业帝国,同时也是这些诱人的词汇,一步步将迦太基拖进战争与毁灭的泥潭。

早于迦太基被罗马征服的古希腊,虽然输掉了战争的游戏,但其文明的光芒渗透进了罗马的各个角落,直到今天仍然在欧洲的文学、哲学、戏剧、科学等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反观迦太基,曾与希腊比肩的海洋霸主,留给今人的除了断壁残垣和汉尼拔的悲剧英雄传说,传承下来的精神遗产要远逊于古希腊。

“人类不能只为金钱而活”,这是迦太基700年兴衰史给人们带来的启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如此。物质与精神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如何在二者间取得微妙的平衡,才是最考验人性的一个课题,否则就很有可能落入新的“迦太基陷阱”。

注: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地中海商业帝国迦太基陨落记:狄多女王的诅咒,还是财富的毒刺?」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