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背后的冲突》心理解析:俄狄浦斯为何难逃弑父娶母的宿命?

文/龙草 #今天看了一本好书#

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之处,就是它是可以理解的。

——爱因斯坦

这是一个悖论。

正如流传多年的古希腊神话故事《俄狄浦斯王》,虽然有悖伦理,情节荒诞,不可理喻,但其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及其所受潜意识驱动而产生的行为,都让人可以理解,并深深为之动容。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张天布先生,在其所著的《冲突背后的冲突》一书中,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并深度解析了俄狄浦斯王的故事。

他结合近30年的临床心理学研究,为人们揭示了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绕不开的话题:

俄狄浦斯情结。

书中,张天布先生巧妙地运用历史文化和临床病例中的一些小故事,加上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了这个看似深奥的心理学专业术语。

其中的重点,以原生家庭的三角关系为模型,对俄狄浦斯情结作出深度解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几乎所有人际关系的背后,其实都来自于个人自我的内心冲突。

放下自我执念,冲破矛盾困境,解除内心冲突,从处理好家庭情感关系到复杂的人际关系,《冲突背后的冲突》一书都给出了许多情景体验与案例分析,让我们能从中获取一些好的经验或答案,学习如何在与矛盾冲突的共存中,平安顺利地过好一生。

那么,到底如何解读我们内心的俄狄浦斯三角?如何看透冲突核心游戏,做复杂关系的明白人呢?

就让我们从书的开篇——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开始读起吧。

01

俄狄浦斯王的诅咒:陷入执念,弑父娶母

《俄狄浦斯王》讲诉了古忒拜国俄狄浦斯王的悲惨命运。

俄狄浦斯的父亲名叫拉伊奥斯,他年轻时逃难到珀罗普斯国,害死了恩人珀罗普斯国王的儿子,所以受到国王诅咒:他今后将被自己的儿子杀死。

于是,在俄狄浦斯出生后,父亲拉伊奥斯就决定将他处死。不料仆人却余心不忍、手下留情,只将他远远地抛弃在了荒郊野外。

恰巧一个牧羊人路过,救了俄狄浦斯,并将他送给了一位没有子嗣的国王收养。

俄狄浦斯王子渐渐长大,他不仅听说了这个“杀父娶母”的诅咒,并且对自己的来历不明产生恐惧。

为了避免诅咒中的祸事发生,俄狄浦斯离开了养育他长大的国王,来到忒拜国边境。不料正巧遇上拉伊奥斯带领卫兵出城,双方发生打斗,英勇善战的俄狄浦斯,一剑刺死了拉伊奥斯。

后来,俄狄浦斯稀里糊涂地逃到忒拜首都,杀死了凶残恶毒的女妖,被臣民们拥戴为王。按照当时的习俗,前国王死去后,一切都归新王所有。

于是,俄狄浦斯王娶了王后,与王后生下了两儿两女。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杀死生父伊拉奥斯、娶了生母的真相,但国王乱伦却引来神怒天谴。忒拜国自此一直灾难不断,民不聊生。

俄狄浦斯反思罪己,向神求示:上天为何要惩罚我啊?我做了什么亏心事吗?

最后谜底揭开,原来他杀死的卫兵首领是自己的生父,而现在与他结婚生子的王后正是自己的母亲。

故事结尾,王后羞愧难当,上吊自杀;俄狄浦斯痛恨自己的荒唐罪行,刺瞎自己的双眼,远走他乡,悔恨终老;他的两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开始无休无止的争斗……

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似有诸多匪夷所思之处,但其中爱与恨、怨与仇、报应与内疚的冲突主题却非常突出,贯穿始终。

看完故事,难免会受到角色的影响,禁不住发出疑问:他们为何会被诅咒牵引,难逃冥冥中注定的悲惨命运呢?

02

俄狄浦斯王情结:从意识植入到潜意识里,都存在情感未能梳理通畅的症结

拉伊奥斯和俄狄浦斯,真的是受外界或是神力的指引,走向了不可挽回的悲剧吗?

拉伊奥斯因为恩将仇报,做下恶事,所以受到诅咒,产生心魔,他一直都在企图逃避罪恶的惩罚,却一错再错,最终仍然死在了自己儿子的剑下。

而俄狄浦斯呢?他虽然并不作恶,还感恩养育他长大的国王,成为打败女妖的英雄。然而命运使然,他还是被无辜推向了神谕的结局,杀父娶母,应验了当年的诅咒。

在这个悲剧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两位主要人物,在事件发展中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心理暗示:

  • 第一次,是拉伊奥斯生下孩子,因受诅咒困扰,向神祷告,宙斯说,他的儿子长大以后会有杀父娶母的危险。
  • 第二次,是俄狄浦斯向神求示国家灾难不断的原因,得到的答案是,自己应验了弑父娶母的诅咒。

其实,从心理分析层面讲,两次神的回答,都是已产生的矛盾冲突在其本人心理中的一种投射。

可惜父子二人不懂心理学,他们由于不清楚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从未真正去面对父子之间的真实情感,也未能去梳理通畅。而是在得到消极、阴暗的心理暗示反馈后,采取了最为极端、无常、病态的处理方式。

拉伊奥斯,无法走出报应的恐惧,选择了逃避——先是不生孩子,后是杀死孩子;

俄狄浦斯,不能接受和原谅已发生的事实,无法解除心中的悔恨与内疚,也选择了逃避——刺瞎双眼,离家出走,任母亲羞愧自杀,两个孩子沦入残酷的王位之争。

从两代王的身上,我们都看到了同样的心理模式,他们潜意识里的恐惧、创伤指引着自己的行为,最终结果只能把三代人的命运都带入到了无边无尽的痛苦深渊中。

结束不是悲剧,苦难还将继续。

03

弗洛伊德的启示:俄狄浦斯情结引出的原生家庭三角关系

关于俄狄浦斯王的故事,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早就有着很深的共鸣和启示。

原来,弗活伊德的父亲去世后,他就曾经做了许多自己与父亲的梦。

通过对这些潜意识层面梦的解析,他觉察到自己内心深处与父亲之间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既有爱、也有恨,既有怨尤、也有愧疚。

他一边感恩于父亲的养育、教导,一边又怪怨父亲的苛严、打骂。

看他不满意、不顺眼的时候,甚至希望他消失,死掉。

然而父亲死去后,他又不断反问:是不是自己觉得他老不死,咒死了他?

于是他开始自责,感到无比地内疚,把老人咒死了,自己却还健康地活着,实在是罪过,不孝……

弗洛伊德矛盾反复的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象极了俄狄浦斯的冲突与纠结。于是,他提出了这个重要象征性的理论——“俄狄浦斯王情结”

即:幸存者的内疚感。其含义是,孩子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冲突,是矛盾且复杂的,要想消灭或者超越父亲,都并不轻松,都会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内疚。

当然,这只是一个狭义的、象征性的隐喻。

而《冲突背后的冲突》一书中,作者张天布带给了我们比俄狄浦斯情结更为广义和延伸的视觉,一个值得我们终生学习和探知的重要话题——潜意识中的关系冲突。

其中的内涵是,来自于原生家庭中孩子、爸爸、妈妈三个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或者叫心理关系。

书中说:这三个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如何处理好这个三角关系内部愿望、需要、竞争、团结的矛盾冲突,是俄狄浦斯情结精神分析的核心内容。

显然,我们每个人都经由原生家庭生长,身处在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之中,处理好这种矛盾冲突,对我们的人生影响举足举重。

04

解除内心冲突:把握好俄狄浦斯期心理成长的四个阶段

我们要知道,俄狄浦斯三角关系,并不像名字般神奇,它其实从一个人出生时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发展正常的俄狄浦斯三角关系,它会历经一个人心理结构搭建的完整历程,包括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属于婴儿时期的一元关系。此时的他以自己为绝对中心,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围绕着自己在转。
  • 第二阶段,孩子——妈妈、孩子——爸爸之间的二元关系。孩子长到一两岁,开始感知到妈妈与自己有关系,爸爸与自己有关系,但他并不知道除了与自己有关系之外,其他人相互之间也有关系。
  • 第三阶段,孩子——父母之间的不完整三角关系。孩子到了三岁左右,突然会意识到,父母之间还有着自己不了解的一种关系。这个时期,孩子会认为自己受到欺骗、隐瞒,就好比一个皇帝发现大臣之间私下结党一样可怕,让孩子产生受挫的心理,有的甚至会因此造成巨大冲击而失控,导致严重的情感冲突。
  • 这就需孩子发展好自己的心理,顺利地进入到第四阶段,也就是孩子、爸爸、妈妈之间相互完好、各有交集的三角关系。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感知、理解、接纳与包容。

作者张天布认为,三岁到六岁左右,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俄狄浦斯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学习好理解和处理家庭中的三角关系,对自己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这个阶段发展得不好,就会产生性格中的一个隐患,并影响其成年后的心态,造成很多问题。

因此,把握好俄狄浦斯期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建立良好的家庭三角关系模型,正确引导孩子认识自己与别人、别人与别人之间的三角关系,搭建健康良好的心理结构,能够帮助孩子完成自我成长任务,为今后理解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及冲突矛盾奠定基础。

在《冲突背后的冲突》书中,作者张天布通过自己经手治疗的临床案例,告诉人们:

正常的心理发展是走出俄狄浦斯三角冲突的途径,如果陷于其中不能突围,心理能量就会在内心纠结冲突里被消耗掉,一个人就不能建设性地发挥作用,而成为莫名其妙的失败者。

在书中,他还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和文字,详细分析了强迫症、焦虑症等不同神经症性下产生的内心冲突,并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张天布先生在书中写道:

提升处理三角冲突的能力,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读过《冲突背后的冲突》之后,相信你一定可以提升处理三角冲突的能力,受益终生。

总之,感谢@张天布心理空间的专业著作,《冲突背后的冲突》,是一本有关认识三角冲突、提升处理三角冲突能力的教科书级著作,无论你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大众,希望你都能阅读到它,并从中汲取到中国人处理冲突的大智慧,用以影响你自己及父母、子女、亲友、同事,以及更多有情感联结关系的人。


Hi!我是龙草,2020遇见更好的自己,

用心生活、用力工作、用情写文,

愿以爱传递温暖,文字解语人生。

喜欢请关注我@爱的解语草,欢迎留言,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成长。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冲突背后的冲突》心理解析:俄狄浦斯为何难逃弑父娶母的宿命?」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